自然之友保护草原联合项目总结、产出 2006年10月15

项目介绍 内蒙古草原考察 总结、产出 种草-修复草原的伤疤 防治荒漠化研讨会

 

内蒙古典型草原湿地荒漠化的生态经济学分析

内蒙古东乌旗满都镇阿尔消特湖荒漠化典型例案分析

——   王普昶 宝力道 易津

       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然之子”环保协会

 

摘要:湿地被认为是地球之肾,是各种元素最集中之地,是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的所在。湿地由于在干旱区,其价值倍增。湿地作为牲畜的夏营地,耐践踏、耐牧、再生力强、载畜量高,且稳定,被认为是吃不败的草场。某些盐碱滩还是牲畜补充大量元素的宝地。湿地是草原牧区人畜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是体现草原文化特色的最佳场所。湿地的保水能力比森林高五倍。但是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已成为内蒙古重大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阿尔消特湖 典型草原 湿地 生态经济

1、课题与方法

1.1课题

湿地的消失和减少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人为破坏被认为是湿地消失、减少的首要原因。但是,牧区政策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和政府保护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的绩效,是考察牧区生态问题时不可忽视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调查内蒙古东乌旗满都镇阿尔消特湖荒漠化例案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1.2方法

本文通过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试分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产生的对经济问题的影响。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融合而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因为这一理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它在生产成本中不计入废料处理和污染损失的费用,其结果是生产厂家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将大量隐蔽的污染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加重了社会公共费用的负担,牺牲了公众生活的环境质量。

衡量生态经济需求的供给能力的概念,是生态经济供求弹性,简称生态经济弹性。它是某种生态经济资源的新增量对经济需求量的满足程度。生态经济弹性系数E=某种资源的更新率/ 对某种资源的经济需求增长率。当0<E<1时,是缺乏弹性的生态资源供给力,表明开始出现生态滞后现象。当E>1时,是由弹性的生态资源供给力,当E=0时,是无弹性的生态资源供给力,表明生态系统已

失去供给潜力。

2、内蒙古典型草原湿地荒漠化的事例分析

2.1阿尔消特湖概况

阿尔肖特湖位于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满都镇(46°15′22.81N,118°26′49.04E),属于半干旱草甸草原。年蒸发量为3000~5000mm,极端最高气温为43.1℃,最低气温为-37.6℃。湖边植物沿湖而生,分布有沼柳(Salix  rosmarinitolia L.)海乳草(Glaux maritime L.)、西伯利亚蓼(Sophora alopecuroider)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等植物,由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300~350 mm,阿尔肖特湖所需要的水主要依靠甘刚河注入。

阿尔肖特湖千百年来给这片草原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湖水满,则牛羊肥壮,牧民生活富裕的这个说法在以前几百年来也已经得到了证实。湖水满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侯鸟南北迁徙的栖息地,也是他们繁衍生息的乐园,是在当地牧民心中留下了很多美丽回忆的湖,更重要的是起到过防风固土的作用。

2.2阿尔消特湖面积变化情况

             1 阿尔消特湖面积变化情况(GPS定位结果)

6年前面积

现在面积

点号

纬度

经度

点号

纬度

经度

1

46°15.030′

118°25.980′

1

46°15.494′

118°25.811′

2

46°15.477′

118°26.006′

2

46°16.601′

118°27.172′

3

46°16.594′

118°27.232′

3

46°16.990′

118°26.731′

4

46°17.064′

118°26.743′

4

46°16.846′

118°25.166′

5

46°16.961′

118°24.990′

  5

46°15.034′

118°25.984′

  6

46°16.501′

118°24.463′

6

46°16.100′

118°24.568′

7

46°15.813′

118°24.139′

 

 

 

数据来源:

分析表1可得出:六年前湖面面积为8.701平方公里,现在仅为5.574平方公里,减少了3.127平方公里,平均年减少3.5%。

目前湖底在干旱季节已经全部裸露,据GPS定位测定结果表明湖由于沙化,面积逐渐扩大已经达到13090亩,比沙化前8000亩扩大了4000亩。

2.3阿尔肖特湖植被变化情况

阿尔肖特湖边的植被随着距湖面距离及地形的不同,植被具有规律性变化。(表2 所示)

2 阿尔肖特湖距湖面不同距离植被特征变化

距湖距离(m)

0-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

平均植物种数

1

3

6

8

15

主要植被

砂引草

砂引草

碱蓬、海乳草

砂引草

碱蓬、海乳草、朝鲜碱茅

碱地风毛菊 、

西伯利亚蓼、芦苇钝叶藜碱蓬砂引草

羊草,朝鲜碱茅、赖草、佛子茅、克氏针茅、糟隐子草、沙葱、柴胡、二裂叶萎陵菜、扁蓿豆、直立黄芪

总平均盖度%

3

10

25

45

65

                      数据来源:

随着距湖面不同距离的增加,植被种数、盖度迅速上升,植被从距湖面的耐碱植物沙隐草、朝鲜碱茅逐渐过渡为草原原生植被如羊草、赖草、针茅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自2000年以来,阿尔消特湖面积逐年减小,湖水逐年干涸,湖周围植被种类、盖度逐渐减少,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碱化现象。

3、湖水干涸原因分析

湖水干涸的直接结果就是草原的退化、沙化,从而引起沙尘暴的发生。草原的退化的原因很多,目前很多人把主要原因归结到牧民的身上。认为牧民的过牧是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很多从来没有去过草原,更不懂草原的人也都这样认为。那么是否是这样的情况呢?

在东乌珠穆沁草原最深处有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那里是《狼图腾》中出现的真实地方。但是在七月草原上最美丽的季节里我们却看到了另人的心寒一幕:在碧绿的草原上竟然有一处刮着漫天的沙尘暴。那么这夏天草原上罕见的“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3.1湖水干涸的自然原因分析

大面积天然湿地是内蒙古另一资源优势。而且很容易盐碱化。湿地一旦破坏后,很难恢复。蒙古族牧民对湿地极其爱护,连晾晒衣服都不允许。

草原越退化,对干旱抵抗力越差干旱区降雨少,蒸发量大,干旱为干旱地区最基本的气候特征,这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改变的事实。

令亦方面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从六十年代以来年平均升高0. 7度,引起蒸发量加强,而降雨量稍有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牧民以前挖口井只需2-4米,现在要挖10几米才能见水,大家都感觉牧区人、畜饮水日益困难。草场退化、引起蒸发量加大,湿地水分蒸发量就更大了。

3.2湖水干涸的人为因素分析

湖水干涸的人为因素中我们发现,国家保护湿地法律的不健全是一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 ,在我国二大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海洋保护均已立法,唯湿地无法可依,这是导致湿地保护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阿尔肖特湖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所至,阿尔消特湖水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修路截流。毕勒古尔图的刚甘流水是阿尔消特湖的主要水源,可称作为湖的心脏。但是自2000年政府部门在这里修了一条公路之后就截断流入湖的唯一水源--毕勒古尔图的刚甘流水,在修路时政府主管部门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没有考虑生态问题、也没有征求牧民意见、错误设计结果使桥下的涵洞放的过高,使水无法流出,导致了该湖近6年的断水。现在阿尔舒特湖已经基本上完全干涸,牧民多次反应问题,但是至今没有解决

3.3植被原因分析

   公路截流后阿尔肖特湖湖面迅速减少,致使植被演替速度跟不上水分的变化,导致大片的湖低露出水面而没有质植被覆盖。阿尔肖特湖湖水干涸后,由于没有植被,裸露的湖底加上干旱,太阳一晒,温度就会升高,这会造成湖面空气不稳定,当风力达到一定速率时,就会把湖底的沙土、盐碱土吹起,达到一定高度后进入高空传播,先影响附近地区,继而向四处扩散,造成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

4、产生的经济问题

生态涉及人类生命,涉及容易破坏的资源,涉及大自然环境中不可逆转的效应,因为大自然中每一个物种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起着一种调节作用,同其他物种相互依存。这些因素都不会出现在市场上。只是在一个自然财富变得稀少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大自然的大平衡中保护它为时已晚的时候,市场才会赋予它价值。 草地资源就是这样的一个资源。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必须要有它的价值。

环境的种种问题,以及人类和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因为经济活动本身成了目的,而不是为人类终极目标服务的手段了。你若破坏环境,你就毁灭一切,包括经济。

现代经济流派坚持把经济领域同人文和环境领域隔离,脱离背景片面地考虑经济问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生态。在牧区经济发展中也是如此,不考虑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只追求短期、直观的经济利益。

    丛阿尔消特湖的干涸事件来看,也能看出这样的现象。草场是牧区畜牧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有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存在。从湖水的干涸导致的周围草场的沙化、退化、碱化,这些都是直接的经济要素成本。另一方面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讲,当0<E<1时,是缺乏弹性的生态资源供给力,表明开始出现生态滞后现象,也就是说湿地的减小很难恢复的。

5、对策与建议

5.1健全法律体系

尽快制定《湿地法》,把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现在立法尚不配套,执法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草原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尚没有关于专门保护草原和湿地的刑事法律规定,事实上还“破坏草原无罪”,破坏草原的不法行为得不到根本有效的查处。另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体系不完善。

5.2政策措施

依据《治沙法》中规定,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现代的政策措施,缺乏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机制,更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现代环境保护制度,而且产权不清晰。经济学中有定律:如果不是私人产权,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破坏,这就是所谓的“公有土地的悲剧”、“公共事物的悲剧”。公民与政府要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而在目前,中国的农牧民对土地、草场没有所有权,只有承包权,政府当然可以任意处置这些公有资源了,农牧民连基本的补偿也得不到,也在意料之中。就算造成了草上的沙化、退化政府部门也不会为此负责,吃亏的只有那些牧民。

内蒙古等草原地带要严禁上马污染性、破坏性的项目,另一方面国家要统筹兼顾,要为破坏环境作出补偿。如政法部门有余政策制度的失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就应当为此买单。

现代环境保护制度得以建立,内蒙古草原的环保事业才有希望。
6、结论

    在制定牧区经济政策和其他有关牧区政策制度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的考虑。在政策中应该怀有对大自然敬畏的心理,非常慎重的进行草原保护生态环境的决策。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公民在草原保护方面的关系。应在少数民族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中去汲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思想。